發布時間:2019-12-03 10:56:45來源:魔方格
一、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自己的英語更上一層樓。無論是私下的課程咨詢,還是在知乎上受邀作答,筆者時常會被問到“我已經學了那么多年的英語,為什么還是聽(讀)不懂、說(寫)不出?”這樣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邏輯錯誤。“年”這個單位有著很大的誤導性。設想兩個學生,甲與乙。兩人都已經學了五年英語,但是甲每天花四個小時,而且日復一日地沒有間斷,并且學習的時候專心致志;乙則是每周花兩個小時,而且有時候還給自己放假,并且學習的時候時不時地刷一下微博或朋友圈。那么兩人在五年間實際的學習時間與差距是:
甲的學習時間 = 4個小時 * 365天 * 5年 = 7300個小時
乙的學習時間 = 2個小時 * (52個星期 - 2個星期放假) * 5年 = 500個小時
甲與乙之間的學習時間差距 = 7300個小時 / 1040個小時 = 14.6倍
僅僅是在學習時間上就產生了14.6倍的差距,更何況還有學習習慣與方法上的差距。那么試問,兩人都學習了五年的英語,但誰的英語會更好呢?所以如果真心想把英語學好,就請從現在開始每天認真地去學、去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二、臉皮該厚的時候要厚,該薄的時候要薄
筆者在上課時,尤其是在一對一口語對練時,時常會告訴學生:“這教室里就你和我,大膽地說,說錯了我又不會嘲笑你。我的職責就是在你說錯的時候給予專業的反饋與指導,但是如果你不多說,我就不知道哪些知識點是你沒有熟練掌握的。”所以在適當的場合,例如上課時,私下與同學口語對練時,參加英語角時,與認識的外國友人喝茶聊天時,一定要厚著臉皮多說。但是請務必不要厚著臉皮在不適當的場合去打擾別人。例如別人在做正事時,去硬拉著別人陪你練口語;或別人是專業的教師,但是死皮賴臉地去要求別人免費陪你練口語。簡而言之,一定要學會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時間。因為至少在美國的主流文化里,大部分人都會很珍惜時間。所以請所有的英語學習者一定要去最大化地利用每一段學習時間,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三、就算主要的學習目標是提升口語能力,閱讀與寫作也是必須的
筆者在教英語的五年里,以及主持英語角的兩年里,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的口語組織與表達能力好壞與否,和閱讀量與寫作量有著巨大的關系。這里提到的閱讀量不是說課本內容,而是課外讀物,例如新聞、短篇故事、小說等等。同樣的,寫作量也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而是日記、周記等等。不管是閱讀還是寫作,都需要靠日積月累才能出成效。就算每天只讀一篇新聞、寫一篇日記,假以時日,英語綜合能力也會有質的演變。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四、盡量把生活雙語化
筆者時常聽到“我的工作與英語無關,所以我能接觸到英語的機會不多。”這樣的話。可是平時聽的歌、看的電視與電影、讀的書、玩兒的游戲、手機和電腦的系統語言都有英語版本。 很多人到處找免費的學習資料,但是其實很多身邊的東西都可以變為學習的渠道。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五、一定要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反饋
在筆者和其他英語老師的溝通中,我們時不時會提到:“寧愿學生是一張白紙,也不希望學生是一張全是涂鴉的紙。” 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不知”到“知”比較簡單,但是從“錯”到“對”卻十分困難。比如說發音,筆者寧愿學生完全不會說英語,也不希望學生一來就有著錯誤的發音。人的大腦在接收錯誤的信息后,如果它被持續地強化,那么最后會變得極難糾正。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即時反饋會讓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里有兩個很核心的觀念:貨幣與分工合作。簡單來說,貨幣可以看作是勞動與時間的儲存途徑。正因為我們能使用貨幣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儲存起來,我們才能從以物換物的交易模式演變為貨幣購買的交易模式,進而讓我們可以進行更多更精的分工合作,從而形成了總體生產力的提高。所以筆者雖然不反對,但是也不建議自學英語。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用自己擅長的技能去換取貨幣,再換取別人擅長的技能,從而節省時間并提高學習效果。術業有專攻。
英語沒有什么特效藥般的學習方法。日常進行適合自身當下能力的輸入輸出練習,系統化的語法學習,加之專業的引導與反饋便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只是有一點學習者們需要牢記,語言的核心是理解與表達,不是死記硬背與翻譯。任何學習行為都應該為了提高自身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而存在。
很多學習者在學習一段時間后,覺得沒有效果,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天賦不足,可是往往問題是出現在態度、習慣、方法上。真正的語言天賦低于常人的學習者,筆者一共也沒遇到幾個。在態度端正、習慣良好、方法科學的前提下,絕大多數學習者都可以在合理的學習周期內達到其預期的語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