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15 10:41:48來源:魔方格
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對整個建筑行業產生了影響。相繼的行業中一批有亮點和特色的實踐成果與案例也得到了推廣。
對此,有表示:目前裝配式建筑發展具有的國家頂層制度框架初步搭建形成、各地政策積極跟進等特點,我們應順應行業轉型升級的時代需求和發展方向,積極促進新型建筑工業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深入加強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對標‘中國制造2025’,實現裝配式建筑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中的跨越式發展。
01花開古城正當時,保定裝配式建筑發展紀實
沒有以往建筑工地的水泥沙石大量堆積,沒有攪拌車轟鳴作業的熱鬧場景,近日,在保定市安悅佳苑小區保障性住房項目一期施工現場,只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亭亭玉立,整個工地看起來整潔有序。
據市墻改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為保定市裝配式住宅小區,體量及裝配率方面都在全省名列前茅,安悅佳苑小區保障性住房項目一期施工的7棟住宅樓,均采用板式筏形基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從墻體、樓板,到水電、裝修,都將擇優選擇裝配式工藝,裝配率高達61%。
放眼全省,其他地市在發展裝配式建筑方面也大步向前。石家莊今年將強力推進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與裝配式建筑工作,新開工建設裝配式建筑不低于100萬平方米。秦皇島印發了《2020年保定市裝配式建筑發展目標》,對政府投資建筑項目采用裝配式方式建造進行了明確規定,還要求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啟動一批規模化示范項目,推廣適用技術。(來源:保定晚報)
02裝配式建筑受到如此重視,到底有何魅力
裝配式建筑形象地說,就是像造汽車一樣來造房子。傳統施工通常采用現場澆筑的方式,而“裝配式”建筑則是把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預制陽臺、樓梯等“零部件”,再運輸至施工現場集中裝配,工地相當于一個“組裝車間”。與傳統作業相比較,裝配式建筑施工能有效提升工程建設效率和工程質量,保障施工安全,降低資源消耗。
解決建筑質量通病
裝配式建筑基本消除了質量通病,能全面提升住宅地綜合品質。結構構建精度偏差由厘米級向毫米級轉變,改變傳統的連接方式,減少“肥梁胖柱”的問題,較大限度地降低濕作業,增大建筑的使用面積,使室內空間舒適度良好,建筑的安全性、防火性和耐久性系數更高。
技術優勢
發揮工業化的優勢,實現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精細化,通過標準化、裝配化形成集成技術。預制裝配率可達80%以上,裝配高度達100米以上,在能源使用率和節能方面效果顯著。
彌補勞動短缺
改變傳統施工方式,不再受作業面和氣候的影響,可以一年四季全天候的在工廠里成批次的生產,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還使建筑周期縮短40%以上,建筑用工減少50%。破解建筑業“用工荒”的狀況,若大力發展住宅產業化就會破解“人口紅利缺失”帶來的困擾。
綠色施工
施工現場無揚塵、無廢水、無噪音。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建筑污水的排放量以及建筑噪聲的干擾,實現綠色施工、保護環境。BIM在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過程中,是將設計、生產、施工、管理集成在一起的方法和工具,串聯起新型裝配式建筑的全過程,實現設計標準化、生產工業化、施工裝配化和管理一體化。
03從國家到地方,裝配式建筑發展火熱
2016年,中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得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2017年,住建部進一步明確裝配式建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積極推進地區和鼓勵推進地區分別大于20%、15%和10%,此外各省、地區相繼發布配套政策支持推進裝配式建筑實施,明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目標,同時提出相關補貼、優惠政策。
令人欣喜的是,保定市在大力開展裝配式建筑項目施工建設的同時,在政策上也給予了更多的支持。今年2月,保定市還印發《加快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2020年起,中心城區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5%以上,其他縣(市)、白溝新城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20%以上。
據了解,在保定市不僅僅是即將竣工的安悅佳苑小區,位于城北的云水軒小區項目施工現場建設正酣,工程地上部分也采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技術,總裝配率大于50%。裝配式建筑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理念。保持社會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和豐富度,使歷史文化的傳承在建筑中得以表達、繼承與發展,通過人類生活的核心載體——建筑,利用高新技術,降低資源消耗,達到和諧、宜居的生態人居環境。
04高質量發展道路,復合型人才緊缺
目前,我們處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新時代,數字化身份、物聯網、3D打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的技術促使裝配式建筑行業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統性集成建造的方向發展,裝配式建筑只有全面吸收工業化、工業自動化、信息化和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先進科學技術,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換的大背景下,社會發展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不僅要為各行各業培養人才,更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復合型技能技術人才。只有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進入勞動大軍,高質量發展這條路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