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 09:40:00來源:光明日報
【論教】
1.突出問題:教師教育整體弱化
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開啟了傳統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這次轉型最大的成就是通過綜合性大學介入教師教育以及師范院校綜合化變革實現了學術品質的全面提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即教師教育整體弱化成為高素質教師培養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是高水平非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參與度不夠高。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調整師范院校的層次與布局,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校中試辦師范學院。”通過對37所非師范類985高校的研究,筆者發現,2000年以來陸續開設教育學院(系)或者教育研究院的高校有15所,其中中山大學、蘭州大學又分別于2015年、2016年先后撤銷了教育學院建制;開設師范類本科專業的只有浙江大學等4所,占比10.5%;有6所高校擁有教育博士培養資格,但面向中小學教師開設“學校課程與教學”專業的只有浙江大學1所高校,其余5所則主要面向高校中層以上管理干部和學生工作人員開設“教育領導與管理”“學生教育與發展”專業。與人才培養上的非師范化相一致,其科學研究主要以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為主,社會服務主要是為高教決策和院校發展服務為主。這表明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教育的政策效果并不明顯。
造就大國良師 教師教育要解決哪些問題
光明日報/視覺中國
造就大國良師 教師教育要解決哪些問題
二是部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輻射面不夠廣。上世紀末以來,6所部屬師范大學無一例外走上了綜合化辦學的道路。在綜合化的基礎上,這些高校不斷強化教師教育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免費師范生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政策宣示作用就比較明顯。盡管如此,部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輻射面卻不夠廣泛。這些高校本科生培養大多采取精英化、控規模的培養策略,而綜合化戰略又進一步稀釋了其教師教育含量。早在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招生辦主任虞立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北京師范大學有57個本科專業,其中只有14個招師范生,其他是非師范生。另外,精英化培養取向使其畢業生很難對最廣泛的農村地區產生直接的教師教育效果。有學者對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就業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0%和2.8%的畢業生能夠在鄉鎮和農村就業。
三是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引領力不夠強。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彰顯區域示范性是地方師范大學的使命與責任。但從實踐來看,其示范與引領作用凸顯不夠。相關研究對21所地方師范大學章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有12所師范大學未對師范生的培養做出界定或強調。而浙江師范大學眭依凡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數據又剛好從實踐層面印證了這一分析。對33所地方師范大學2010—2012年本科師范生招生情況進行的統計發現,多數師范大學的師范生招生數比例僅占全校招生數的20%~30%,最低者甚至不足20%。不僅如此,其師范生培養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研究者對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教育廳師范處和基礎教育處處長發放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地方師范大學培養的師范畢業生很好地滿足了本地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的受詢者僅占5.26%,一般滿足需要的占26.32%。
四是地方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堅守性不足。始于世紀之交的師范教育轉型發展過程總體上是一個去師范化的過程。中等師范學校至今已退出了師范教育的歷史舞臺。作為師范教育主力軍的師范專科學校有的借合并、升格之機進行更名,轉型為綜合性本科高校或理工類院校;有的則是在升格為師范學院之后,再借政策寬松之際進行更名轉型;還有部分學校雖然在合并、升格之后仍然保留了師范之名,但實際上也在朝著綜合化的方向辦學。2015年,《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正式頒布,這一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地方師范學院對教師教育的堅守與秉持。
2.走出困境:強化師范院校
《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由黨中央出臺的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推進地方政府、高等學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意見》還明確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要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如上所述,師范院校綜合化過程中出現的教師教育整體弱化現象已經成為高素質教師培養所面臨的最大困境。而努力構建并遵循以師范院校為主體、以師范大學為主導、以地方師范學院為主力、以教師培養為主業的“四主”模式,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強師興國主體作用,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加快教師教育振興步伐。
一是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優化教師教育結構體系。按照結構合理、主體突出、功能明晰的思路優化教師教育結構體系。支持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辦好師范類專業,為義務教育學校和學前教育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師資,并對之進行嚴格的專業認證。充分利用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為示范性高中或職業學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教師。師范院校則是各層級、各類型中小學校師資培養、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是強師興國的責任主體。國家不僅應該出臺政策,嚴格控制師范類院校在形式上更名脫帽;更需要通過大幅提升經費撥付、強化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辦好師范類專業,增進教師教育內涵建設,積極引導師范院校切實做大做強師范教育。
二是以師范大學為主導,引領教師教育整體提升。師范大學是師范院校的排頭兵、領頭雁。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批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師范專業,有利于充分發揮師范大學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師教育整體提升。以辦學質量與特色、區域均衡發展、教育人口總量等因素為依據,按照一省一校原則遴選一流師范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師范專業建設高校。充分利用既有國家政策,把業已進入“雙一流”行列的師范大學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一流師范大學建設高校,彰顯其在國際教師教育中的榜樣典范作用。比照“雙一流”建設高校政策標準,以部省共建為原則,按比例配置資源建設其他入圍高校,使之成為“區域特色、中國一流”的一流師范大學建設高校或一流師范專業建設高校,充分發揮其在國內教師教育中的標桿引領作用。
三是以師范學院為主力,夯實教師教育發展根基。目前,我國地方師范學院135所,約占181所師范院校總數的75%,構成了金字塔式師范院校體系的塔基,是教師教育的主力軍;從師范生培養數量上看,地方師范學院也較部屬、地方師范大學具有絕對優勢;從就業趨向和分布上看,地方師范學院是最廣泛的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和教學點師資來源的主渠道。可以說,地方師范學院興、教師教育則興;地方師范學院強、則教師教育強。基于此,教育行政部門不僅要嚴控地方師范學院脫帽更名,更要引導與鼓勵其對教師教育內涵上的堅守與秉持;省級財政應當肩負起促進地方師范學院發展的主要責任,加大對其經費投入與政策支持的力度;進一步明晰地方師范學院在鄉鎮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教師培養中的責任與使命。
四是以教師培養為主業,助推教師教育特色彰顯。為了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強師興國主體作用,彰顯教師教育特色,師范院校應該聚焦教師培養主業,大力提升教師培養質量,促進教師教育內涵發展。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發展規劃、政策調控、資源傾斜等方式引導師范院校加大師范類專業和師范生培養的比例,確保教師培養主業地位;通過提前批次錄取和入校后二次選拔等方式吸引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青年選擇就讀師范院校和師范類專業;在地方師范大學,尤其是在地方師范學院中實施師范生公費教育制度,培養真正能夠扎根鄉村、服務鄉村、奉獻鄉村的優秀青年;盡快全面啟動實施師范院校和師范類專業認證,確保教師培養有特色和高質量。
3.增進活力: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教育
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舉辦教師教育不僅可以增加優質教師教育的供給量,還可能通過引入外部競爭,形成鲇魚效應,以增進整個師范教育體系的辦學活力。進入新時代,高水平非師范院校亟待以“三個轉向”為抓手,有效化解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面臨的困境,切實提高教師教育參與度。
一是在人才培養上,實現從以學術型人才為主到聚焦中小學教師培養的轉向。目前,我國高水平非師范院校教育學院主要以為高校教育學科或者管理崗位培養輸送高層次學術型人才為追求,而對中小學教師培養動力不足。為此,國家應該采取切實措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地位,使之成為讓社會羨慕的職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進高水平大學實質參與教師教育的意愿。從現階段看,國家應該通過政策支持,鼓勵若干有意愿、基礎好的高水平大學,按照“小規模、高層次、精英化”的原則介入中小學學校,尤其是高中階段、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或培訓。
二是在科學研究上,實現從以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為主到聚焦基礎教育理論的轉向。我國高水平非師范院校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大多從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發展而來,學院建制后,基本采取沿襲、強化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以贏得話語權的戰略,而對基礎教育普遍缺乏研究旨趣。為此,參與教師教育的高水平大學應該采取切實措施圍繞教師教育學、教育領導與管理、學校課程與教學、學生發展與心理、職業技術教育等研究領域或學科方向,凝練隊伍、打造團隊,形成優勢,實現理論研究上的基礎教育轉向。
三是在服務面向上,實現從以高教戰略決策服務為主到聚焦教師教育實踐的轉向。長期以來,高水平非師范院校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要以高教決策或院校戰略為服務主旨。為了切實提升參與效果,高水平非師范院校要努力構建以高素質復合型師范生培養、創新型教育家培育、高質量教師教育學科建設以及教師教育的全方位問診把脈等為主要形式的服務體系,以實現服務面向上的教師教育實踐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