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11:09:14來源:魔方格
摘要:規模經濟效益是指由于經濟規模的變動所引起的經濟效益的提高。或者說是由于生產力諸因素集約度的變動所引起的經濟效益的提高。適度合理的經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由于經濟規模的變動所引起的經濟效益的提高。或者說是由于生產力諸因素集約度的變動所引起的經濟效益的提高。適度合理的經濟規模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是經濟效益的組成部分,其內容與經濟效益的一般內容相一致。
規模經濟是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規模經濟的優越性在于: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的特性。但這并不僅僅意味著生產規模越大越好,因為規模經濟追求的是能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生產規模。一旦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超過一定的規模,邊際效益卻會逐漸下降,甚至跌破趨向零,乃至變成負值,引發規模不經濟現象。
規模經濟包括部門規模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在西方經濟學里,規模經濟主要用來研究企業經濟。但作為生產力經濟學的重要范疇,規模經濟的含義則更為廣泛,它包括從宏觀到微觀的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各層次經濟規模。
規模經濟的主要類型:
1、內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指的是單位產品成本取決于單個廠商的規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業規模,包括:技術經濟,財務經濟,管理經濟,商業經濟,風險承擔經濟,研發經濟。
2、外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經濟或范圍經濟。
3、結構規模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經濟結構: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制約規模經濟的因素:
1、自然條件,如石油儲量決定油田規模;
2、物質技術裝備,如化工設備和裝置能力影響化工企業的規模;
3、社會經濟條件,如資金、市場、勞力、運輸、專業化協作對企業規模的影響;
4、社會政治歷史條件等。
在經濟實體規模擴大時,產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遞減,就是規模不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總是追求規模經濟,避免規模不經濟。追求規模經濟、研究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合理規模及其制約因素和各種不同經濟規模之間相互聯系和配比,揭示經濟規模結構的發展趨勢,尋求建立最佳規模結構的主要原則和策略,對于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